最近两周,音乐老师说,每年国庆前夕,我都要拉国庆节流行的曲子。老师发了家喻户晓的国歌:《是的,我们热爱这个国家!》。官方的国歌由一届文学泰斗比昂逊作词。易卜生和比昂逊的雕塑就耸在国家剧院前,爱文学和戏剧的人对这俩人都不陌生。虽然比昂逊在中国远没有易卜生的名气大,但在挪威,这俩人比肩齐名,不相上下。比昂逊19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因为娃一开始对这个曲子没有表示出极大的热忱,出于好奇,想上网查查有没有别的适合在国庆期间拉的曲子。真是知识贫乏限制了想象力,对什么事情不仔细关注,都会在忽视失落对这些事情的了解。一查,哇,原来国庆节的传统曲目有这么多! 挪威广播公司的记者曾经采访过一年级老师,给出了推荐曲目:除了官方认定的国歌《是的,我们热爱这个国家!》外,《红白蓝的挪威》高居榜首,是每天电视台必播的歌曲,由挪威享有世界声誉的女高音歌唱家西丝儿·凯嘉波。顺便提一下,我们可能都对《泰坦尼克号》和席琳唱的《永失我爱》耳熟能详,但是对这位演唱了同一部电影中所有其他插曲的挪威女高音并不了解。她的声音也非常空灵清澈悠远。她所唱的《You Raise Me Up》在油管上被誉为最受欢迎的版本。 有意思的是,议会认定的国歌《是的,我们热爱这个国家!》可能没有多少人能从头唱到尾,整首歌有八节,当年是爱国文豪比昂逊献给国王的,写得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声声如战鼓,是他表弟谱的曲子,跟咱们的义勇军进行曲一样,是鼓舞人心,激发爱情热情,让人热血沸腾的。不过,这首诗有八节,大多数人基本上也只能记住第一节。歌词原文是用挪威语和丹麦语写成,现在已改成了现代挪威语,第二节到第六节都在追述历史丰功伟迹,所以可能过于阳春白雪。国庆节期前我们在广播电视上听到看到的基本也就第一,第八,或者第一,第七和第八节的内容。不过,第一句的旋律应该大家都能哼出来的。 与之相反,《红白蓝的挪威》却是民间最受欢迎也是经常能被大人小孩从头到尾传唱的。这首歌是挪威人作词,瑞典作曲家的曲子。很有意思吧。这首歌有三节,可是每一节很长,总长度大概与《是的,我们热爱这个国家!》不相上下,内容其实也是描绘挪威的独特人文,但是这个的传唱度却比官歌要大。可能还是因为旋律和歌词更琅琅上口,容易传唱吧。 我问某人,《红白蓝的挪威》的缘由,挪威国旗为什么是这三个颜色?某人重复着红白蓝这三个单词,一直傻乐:红色嘛,草莓!蓝色嘛,蓝莓!…….我直接打断了他的话:白色嘛,奶油!你的意思是国庆节蛋糕!挪威人喜欢在国庆节做奶油蛋糕,顶层铺满草莓和蓝莓,的确是为构成这红白蓝。 我决定去考证一下这红白蓝的含义。挪威的国旗是红底上蓝色加白边的十字架。据说,蓝色是欧洲传统,有人说是蓝色的眼睛,有人说是贵族的血统。红色是丹麦国旗的颜色,大概象征是与丹麦分开了,独立了,仍然还是兄弟吧。说简单点,就是在丹麦国旗上的白色十字架上加上了蓝色十字架。有没有觉得欧洲这些国家的国旗都大同小异,没有创意,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呢?总之,红白蓝象征着自由和独立就没错了。最后去维基上考证了一下,红白蓝三色的选定,是基于效法法国,荷兰和美国的国旗象征着自由和独立,和对以前与丹麦和瑞典的联盟表示敬重。 娃的班主任喜欢教唱歌,国庆节前两周就开始预热了,教唱的就是这两首歌。小提琴小组课的老师让大家练习国歌,我几次提醒娃去练习,她都跟我唱反调。翻来翻去,找了一曲西部民歌《五月十七》拉得很起劲,三下两下拉上瘾了,我试着让她练习这两个正宗流行版,她本来不是特别喜欢拉这两个曲子。《是的,我们热爱这个国家!》因为跟老师课上拉过,所以很不情愿拉一遍,觉得很简单,就不想拉了。我去催她几次,让她试着拉一下《红白蓝的挪威》,她都断然拒绝,直截了当地说:我不会!在班上唱了这歌后,回家立马让我上视频网上找这个歌,兴致勃勃地跟着唱了两遍。我趁机问她,要不要试一下,看看自己现在会不会拉。没想到,她一试,就出来调子了。赶紧鼓掌,掌声对这个娃有着天生的魔力,立马起劲地拉起来了。等到下周上小提琴课,她主动去跟任课老师显摆,老师让我把那个谱子拍下给其他同学,立马带着本班一起拉这个曲子了。老师还鼓励他们国庆节的时候在家院子或者阳台上给邻居拉这些曲子。 老师的话,是圣旨,比亲妈的话管用。亲妈拿这道圣旨,很奏效,立马起劲地在阳台上拉。 资料来源: https://forskning.no/bakgrunn-moderne-historie/bakgrunn-rodt-hvitt-og-blatteller/1088084 https://www.nrk.no/vestfoldogtelemark/her-er-17.mai-sangene-du-bor-kunne-1.12355458
Archive for the ‘岁月如歌’ Category
挪威的红白蓝:国庆节流行的歌曲
Posted in 岁月如歌, 浮光掠影, 琴投意合, 飞眼看挪威, tagged 挪威国庆 小提琴 国歌 国旗 on May 17, 2021 | Leave a Comment »
我的母亲
Posted in 岁月如歌, 浮光掠影, tagged 母亲 童年 母亲节 on May 9, 2021 | Leave a Comment »
因为疫情回不了,昨天与父亲视频后,心潮起伏,本来写了一篇是想对父亲说的话。今天,看到朋友分享的朋友圈里有女儿的卡片,才想是美国的母亲节。借着这个阴雨天,随手写一些文字,算是一个作为六岁孩子的母亲与已逝母亲的一个对话。 母亲不在了,我如丧家之犬 母亲2003年去世,是我心中永远的痛。去世前两年,我带她托人到精神病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看病。母亲幻听幻想,嘴里经常描绘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吓人的情况,诸如谁被打得血头血脸的这类话。有朋友让我带她看精神科,排除她是否患有老年精神病。在协和医院的医生看了脑部CT后,让我大姐带母亲在诊室外等我。他说,是你奶奶吗?她小脑萎缩,没有办法医治,以后会越来越厉害,你们要有心理准备,大概也就两年的时间了。听着这话,我心如刀割。本能让医生开药,医生说,药很贵,自费,也没什么效果,老年痴呆现在真是没办法。 出来跟大姐说,大姐不以为然,很生气医生的诊断,明明母亲好好的。我后知后觉地明白,母亲其实早在六七年前,就表现出老年痴呆症状,最初,她只是开玩笑说,我怎么这么健忘,刚拿的东西,放哪了?然后找到了,自我解嘲般这样说。我们也就理所当然地以为,她只是年纪大了,可是那时候她在60多岁啊。 与大姐和姐夫 坐在车上,我握着母亲的手:暖和吗?她露出孩子般天真的微笑,就像那天的太阳,温暧了我的余生。母亲有一双很漂亮的眼睛,即使她年老体弱,依然温润深邃。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每想起这一幕。我很想留住那一刻。母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如丧家之犬,体会到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母亲在时,虽然我不常回家,有时甚至躲避她的唠叨,刻意就在家短短几天,觉得她就在家里,我的工作学习更重要,我想什么时候回去都可以。母亲不在了,我没有了家。 对母爱的怀疑与蔑视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母亲41岁才生我。即使在我长大成人后,她也不只一次地说过,她羡慕计划生育,她不想生那么多孩子。可是,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怀了就只能生,不停地生,一共生下来8个孩子,除了在我上面的哥哥出生几天便夭折了,一共有7个孩子活下来。可想而知,一个母亲要多操劳。而且因为重男轻女的习惯,一口气生了4个女儿,才生儿子,自然对生女儿有太多的失望。父亲母亲都曾说过,当我被生下来,母亲知道是女孩后,生气地扭过脸:又是一个丫头!母亲动了送人的念头,父亲说,长得挺好看的!大姨家想抱走,村里有几个家里没有女孩的富裕人家也想抱养。但是,最终我也没有被送走。只是小时候,走在大街上,经常会听到人家开玩笑说这些。母亲有时也会说,当时某某想抱养你。 小时候,我一直觉得母亲不在乎我,我是家里多余的孩子,所以总是跟母亲对着干。我的童年基本上就是把家里当旅馆,每天吃饭睡觉的地方。家里孩子太多,事太多,我最大的外甥女比我只大6岁。母亲也根本没时间管我太多。过年前准备炸果子,蒸馒头,因为我不着家,总是出来进去。农村迷信说会炸果子漏油,馒头会蒸不好,我常常被关在门外。有时饿了,却回不了家,要使劲砸门,父母忍无可忍,才来开门。我和年长我六岁的姐姐吵架,母亲总是不分青红皂白,斥责我。我从小一直要为自己的权利争斗,所以一定是每次要把母亲气个半死,说一些谁让你生我这类混蛋的话。长大后,才知道母亲为什么总是不由自主地偏向姐姐。因为姐姐是早产儿,母亲怀孕时得了疟疾,发高烧,不到七个月就生了。姐姐虽然比我大六岁,一直长得矮小。而我从出生后,用我母亲的话,家里就再也没有挨过饿。 母亲操劳了一辈子,每年初二,她一个人掌勺,站在大锅前,做一桌子菜,让五个女婿在桌前喝个热火朝天,吃个肚圆。五个女儿像吵架一样,在她耳边轰炸着各自的烦恼和幸福片刻。加上一堆外孙外孙女吵吵闹闹,其乐融融。作为最小最不耐烦的小女儿,我通常无法忍受这种热闹,吃点东西,就躲出去。 和解 我上高中时,离家十几公里,要带干粮。母亲要亲自为我准备很多煎饼。常常周六回家,周日早上就一大清早就要赶回学校。她为了我在早上能吃上热乎乎的饺,凌晨两三点钟就起床包饺子。记得当初没有考上大学,决定外出打工时,她哭了:以后,在外面就要靠你自己了,千叮咛万嘱咐。可是,我像出笼的小鸟,只顾着看外面的外景,再也不愿意多在家里待着。每次回老家都只待几天,匆匆而过。她从来都没有抱怨过,那时候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所以一年见一次,对她或许是太残酷了。只有我自己有了孩子,我才能理解。第一次回家,我俩什么话都没说,就抱在一起哭了。我一直觉得即使我告诉她我在北京的不快,她也不能解决,只是徒增她的牵挂。所以,我便很少说我经历的困难。 母亲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安份守己,比如她小的时候,因为羡慕小脚还曾要求外婆给她裹过一段时间的脚,大姨怕疼,她却主动要求,后来成了解放脚。我一直很叛逆,要穿白球靯,要穿裙子,要上高中,要交男性朋友。她却没有办法对付我的倔强。至于我有没有真的早恋,母亲估计是睁一只眼闭一眼,心里明镜似的,有一天,高中有一位号称号子的男同学,大半夜趁着月光骑车跑到我家找我,而我去村里看露天电影去了。等我回家,那人已经走母亲质问我:他大晚上来我们家找你干什么?人家都说你在交男朋友?我便吼叫:谁爱说,谁就说去,嘴长在人家身上,我管不着。那么多男生来找我,要都是谈恋爱,我嫁得过来吗?母亲只能由我去。其实,我确实不知道那个男生为会来找我,我向来大大咧咧,像个男孩子。那个男生后来也没有跟我说什么。我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我可能是我们家最让母亲操心的孩子,现在每当我对女儿的调皮捣蛋无法忍受时,仿佛时光穿越回过去,我会看到当年的我是如何更调皮捣蛋。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两口子,还要伸伸手。” 母亲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对于男人的戒备和对于经济独立的独特理解。这话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虽然那时我还不知道独立是什么味道。对于男人的戒备,母亲从小就不对我隐瞒那些村里发生的男盗女娼的事情。母亲甚至说过,男人没一个好东西,连自己的亲爹,亲哥亲弟,亲姐夫都要小心。其实,农村里出了事,都传得快,所以,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要躲避油腻中年男人的乐善好施。初中要走1公里路去上学,村里有好色男人会在路上问:要不要搭自行车后座。我从来都是躲着这些人。已婚的初中老师写情书,让我当他妹妹,我也质问是什么类型的妹妹,虽然我的父母不知道这些事,但是我至少没被引诱。 后来,在北京,遇到了很多的事,即使饿着肚子,差点流落街头,我也牢记母亲的这些话,对男人戒备,尤其是不轻易接受男人的帮助和好处。 “吃人东西嘴短,拿人家东西手短” 估计现在你去我们村里,说起我的乳名,去问还健在的邻居大妈,她们仍然会记得,我小时候是出了名的,不拿人家东西的倔强孩子。手攥得死死的,大人掰都掰不开。后来到了逢年过节串门,都不拿人家的东西,几乎成了一种洁癖。我想小时候看到人家有糖果吃,有好玩的东西,心里肯定也是痒痒的,但是为了让我妈妈知道我是个守信用的好孩子,我硬是让我自己坚守妈妈无意中说的这一原则。其实,我妈也很惊讶,并不是因为我在外面拿了人家东西,她打了我,之后给我立下的规矩。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倔强。 母亲曾在我第一次透露了关于潜在男友的信息,她就兴致勃勃地鼓励我早点结婚,趁她身体还好,可能帮我带孩子。不过,她也忧虑,那个把自己家双胞女儿送给两家人养,是不是太穷了?她觉得双胞胎都是要一起养的,而且我们家虽然穷,都没有把我送给别人养。后来,她生病了,不记得我的年龄,也不再催我找男友,结婚的事。我自己倒是“轻松”了。再过十几年,我终于结了婚,生了孩子,她却不在了。我的女儿没有外婆,她每一次羡慕的眼神看着别人家的外婆,我都在眼里噙着泪水。 母亲很有衣品,自己会做衣服做靯,会做老式的盘扣,喜欢穿自己做的旧式的衣服。我们家的女儿都很手巧,会织会绣会做衣服。就连我那个智商有些低的孤独症姐姐,母亲也教会了她缝缝补补,做家务事,能把自己的孩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很利落。我自己从未学过裁剪,也能根据图片自己裁剪做出来衣服。我想这都是母亲的大胆给予了我的自信。每每我对孩子没有耐心,女儿跟我打嘴仗,惹得我咬牙切齿时,我便让自己想想母亲,想想当年母亲是怎么忍耐我的,是怎么爱我的。
我小时候家里过年的习俗
Posted in 岁月如歌, tagged 春节 传统习俗 临沂 日照 on January 22, 2017 | Leave a Comment »
我写的虽然是山东临沂春节的风俗习惯。其实我家在临沂与日照交界处,习俗或许综合了这两个地方的。 过小年,也叫祠灶,应该就是地方上灶王节的别称。给灶王老爷烧纸,要上天过年。包饺子,烧纸祭祖。一般是腊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每个村都不一样,有的二十三,有的二十四。妈妈说过一个当地顺口溜〈君祠三,民祠堂,王八祠王鳖祠六〉,有点开玩笑,骂人的意思, 指的是小年不是二十三就是二十四,没人过二十五,二十六。 过了小年,就开始了紧锣密鼓地准备各种活动。比如,二十四或二十五,就要扫房子,把家里彻底清扫一遍。灶房有时还重新粉刷。这些都是男人的活,女人则忙着准备蒸馒头,发糕,各式各样的,通常要做很多,需要提前磨面粉,米粉,有的是手工磨的。我很小的时候,妈妈还要做几百张煎饼。山东大煎饼,现在已经通常看不到手工制作的山东大煎饼了。有点像挪威人的Flatbrød,薄如纸,很干,通常是用红薯,我们家叫地瓜做的。后来就改为粗面粉,然后就是精面粉,就成了现在大家能看到的。 蒸馒头,发糕通常要在头一天晚上发面,放在炕上,半夜要起来检查搅动,以免发过了。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关起门来蒸一天,害得我出去玩都不方便。因为我饿了要回家吃东西,还得使劲拍门,我家院子很大,有时他们都听不到,要拍半天,而且他们都不高兴我一趟一趟地出来进去。馒头很有讲究,圆馒头一般是用来上坟祭祖。长形的馒头是用来自己吃的。发糕,通常会送给亲朋好友。 炒花生,炸果子。果子,不是天津煎饼果子的那种果子。而是一种用粘米和面粉及鸡蛋做成的,有各种花式。相同处,就是要放在油里炸。因为我们那儿盛产花生,所以炸果子,一点都不怕费油。用的都是特别大的锅,每次要用差不多1公斤油。当然,炸完了,也不会把油扔掉,而是留着以后炒菜用。我妈似乎后来比较大方,有时就偷偷地倒了,因为她不喜欢那种油。 年前要储备下整个春节期间的食物和各种必需品。我的小时候,通常初十才是开市,有集市。之前,从腊月三十最后一个集市,到初十,大家都一直是过春节的气氛,没有买卖东西的。像挪威的圣诞节放假,处处都关门。后来,慢慢地,村里的小卖店开始初二就开张,有些屠户也在初十前开工。 除夕早餐就熬鱼冻,一般是萝卜片炒鱼,配小米粥。早上放小鞭炮,门口撒豆秸秆和芝麻秆。寓意连年有余,步步升高。摇钱树, 是一棵新砍的竹子。现在想想,这个习俗可不就像西方人的圣诞树嘛!下午贴对联,贴年画,俗称胖孩子。其实就是地方的杨柳青年画,木版画。祭祖,家近的就去上坟,家远的就路上烧点纸。很多人整夜不睡,女人就在家不停地包饺子,包很多,差不多够一家吃两天的。初一初二几乎不开火的。男人便出门拜访本家的长辈。因为初一拜年会很忙,怕排队。零点开始有人放爆竹。一般3.4点钟鞭炮声音不断 晚上点鞭炮吃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 整晚最好不睡觉,睡觉的大年初一4点多起床煮水饺,拜年; 初一是年轻人穿着最新的衣服在大街小巷里成群结队地串门拜年,非常壮观。欢声笑语真的是响彻整条街。每家都备好花生,炸果子,糖果,茶水,还有酒和酒肴(下酒菜)。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初二一般是去丈母娘家; 路上全是成群结队一家子一家子去丈母娘的。初三初四都是去亲朋好友。初七初八要接灶王爷,其实又是包饺子。 十一岁那年,我哥哥刚订婚不久,嫂子给婆家送礼物时,特意给我买了一双红色的布鞋。那是在八十年代初,我们穿的鞋大多是家里人手工做的,还很少有人去买鞋。当时美得不行,大初一,穿着在院子蹦,好像还有一个同学跟我是一样的情况。只记得当时我嫂子开玩笑说:光顾着美了,冷不冷啊?我们两个都有点生气,觉得她真是多事。我们自然知道冷不冷的。话说,我老家的冬天真的不是很冷的。通过过了春节,基本春天就有盼头了,气温会恢复很快。现在想想我怎么就慢慢习惯了北京的干冷,而且又习惯了挪威的冰冷呢?
Mutton dressed as lam ——沙茶羊肉
Posted in 圣诞礼物——52道新菜, 岁月如歌 on April 19, 2013 | Leave a Comment »
两天未出门,翻翻日历,数一下,已经过去了15个星期,要抓紧时间把该出手的新菜赶出来,否则越积越多,只怕到圣诞节前得每天要做好几个菜,才能完成承诺。压力山大啊。想想那些被称为吃货或者自称为吃货的人,我是多么得羡慕啊,打心眼里佩服得五体投地啊。想想也怪我爹娘,是他们没给我打造成吃货的底子。从小我父亲就是吃嘛嘛香的人,据说年轻时,家里穷,没得吃,能抓一把粗盐当零食,曾一度成为母亲的笑柄。母亲呢,则是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不吃肥肉,不吃牛羊肉,不吃大多数的内脏,动不动就说那些东西恶心,而且的确是看到血都会晕的那种。所以,小时候,母亲不吃的,我一概不碰的。而我,一向 以来,都是潜意识里,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的这种歪理,所以不计较好吃,从来就没有美食这一概念。 昨天刚总结于予人玫瑰,手有留香,今天好友便提出做吃货这行当是多方共赢的好主意。心有灵犀啊。在我苦诉承诺完成之艰苦之时,她老人家还不以为然。52个菜还不容易?拜托,是52道新菜,好不好?一星期一个,这还不容易?拜托,如果我出门旅行,或者去餐厅吃饭,就没有时间做,好不好?重要的,这是跟以前不重样的。关键问题不能凑数啊,当然了,做豆浆还能做几十种呢。 说起当家庭主妇之艰难,便聊起某教授曾说起上海男人在家中的殷勤和敬业,其中提到一大牌教授出差前,要大碟小碗地在冰箱里替夫人准备好各种吃食,第二天,还不忘发短信叮嘱应该先吃哪一盒,可谓细小。想想,我们山东女子,哪个在家不是深受孔孟之害?甭管你在田地里跟男人一样干了多少活,回到家里,洗衣做饭带孩子,无一例外,全都是你的。更有甚者,有客人来,要伺候所有的男宾吃饭喝足了,妇女才有机会开始吃残羹冷炙。山东与上海,尤其是山东的东南部与上海能差几千公里,竟然有如此天壤之别?不得不慨叹中国的地大物博,文化丰富。 无奈,说起最近的投毒案,大学宿舍的复杂关系,在她的诱惑下,竟与翻看天津静海七仙女案,就在我看得头皮发麻之时,门铃响了。明知是安全的,可是从门孔里看到外面站着两个陌生的黑妹妹,还是本能地没有开门。而且为我不想出门,瞬间找了个合理的借口。 竟然不出门,又想做新菜,那么还是从冰箱里着手,看看冰箱里有什么存货可以提供新菜的原材料。有羊肉,一直以来想做火锅的,总是不愿呼呼啦啦地吃火锅,尤其是两个人吃不了多少,麻烦!更重要的,我害怕上火!这马上春夏之交了,别没事给自己整事。写到这,我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很自私,每次做饭,大多是想到自己想不想吃,还美其名曰给人家的礼物。人家也是从来不挑剔。本来,我和某人是有约定的,周一至周四,我当厨娘,周五至周日,他做伙夫。目的是为了让他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有机会做自己喜欢吃的菜。虽然事实上,也是被我抢了先机,他做什么,大都会事先征询我的意见。既然,我想赶任务,某人自然乐得清闲。 闲话少说,今天的新菜是沙茶羊肉。原因很简单,我看到食谱简单易做,而且可以用烤箱,可谓中餐西做,沙茶味一向是我俩比较喜欢的。把羊肉片放在烤盘里,调入料酒,少量盐和橄榄油,切碎的辣度适中的红辣椒,置入预热好的烤箱内(220度)烤5分钟,因为是冻肉片,多烤了2分钟。然后,拖出烤盘,撒入切成丝的红洋葱丝,彩椒丝,加入沙茶酱和蠔油,拌均,放回烤箱,继续加热10-15分钟。 味道没有预期的效果,一开始吃,感觉有明显得煽味,不过我俩还是津津有味地,把这一大盘都干掉了。总结经验,归因于冻羊肉。如果新鲜羊肉,估计会很美味的,至少是鲜嫩的。想到这,对于扔掉另一半冰羊肉片顿无悔意。说起羊肉的嫩与老,突然想起英文俗语“Mutton dressed as lam”,我们中文歇后语里的“老黄瓜涮绿漆——装嫩”。某人不时学小羊“咩咩”叫,引我一阵阵好笑。话说,北欧男也很顾家的。某人买菜回家,被人指挥煮米饭,预热烤箱,切洋葱和彩椒,中间还被打发下楼又买了一趟菜。瞧,人家这般好脾气,我都不好意思说这么不好吃的菜是厨娘我做的了。
发现新食材——紫苏(炒牛肉片)
Posted in 圣诞礼物——52道新菜, 岁月如歌 on April 18, 2013 | Leave a Comment »
说起来,用紫苏做食材并不是最近的发现。至少在两个月前,在A food——奥斯陆最大的亚洲超市,无意中拿了一代鲜紫苏。因为以前也屡次看见,总觉得可能是越南人或者泰国人的菜,不是我们中国人的菜。有时,还隐隐带了些鄙视:他们怎么什么都吃?在我家乡,是用来做药材的。记得小时候,如果不小心膝盖摔伤了,父亲便会去田间采一把紫苏叶,揉碎了,敷在上面,像紫药水一样,据说是可以杀菌的。似乎还记得母亲偶尔会用这些叶子跟鸡蛋,摊煎饼吃,但通常是在家里没有大葱的情况下。现在想想,或许她也是跟邻居学来的新招。试了一下,不觉得有多好吃,就放在一边了。 回家后,就想着尝试一下这个新食材。到网上,先查紫苏的功效和副作用:紫苏叶性味辛温,具有发表、散寒、理气、和营的功效。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等。《本草纲目》载“行气宽中,清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注意:温病及气弱表虚者忌食。百度还讲了华佗用它来治病的故事,他把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于救治病人。有一次,一群无知少年贪吃了太多螃蟹,以至差点闹出人命。华佗给他们吃了紫苏叶汤,就全好。随行徒弟很惊讶。华佗告诉他,是因为他曾注意到一只水獭饱食了一条大鱼后,肚子撑得滚圆,痛得翻滚,后爬到旁边一片紫草地吃了一阵叶子,待了一会,便很舒服地游走了。鱼属凉性,螃蟹也属凉性。所以,他能成功地用紫苏来解毒。 读到这样的故事,看到如此多的好处,自然想着怎样能做出一道新鲜的美味,完成我承诺的一部分。初次,我还是不太敢用来做肉食,根据“紫苏番茄意式面”,做了个清炒番茄紫苏。味道很清新,先生尝着也不错。当时,一直想着要试做那道紫苏焖鸭。鸭肉是我俩一直以来的大爱。其实,昨天买紫苏的潜意识里,也是要做焖鸭的。无奈,某人有饭局,我就听着广播意识流似的进了地铁,没有买鸭,而今天,外面狂风大作,阴晴变换不定,又加上手动一堆事,便没有出门。 中午时分,突然想起,今天晚上要做什么菜。本人最大的本领便是好学。互联网给了我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这要是搁在旧社会,我指定被婆婆打出去了。网上有一道“紫苏炒牛肉”吸引了我,原因就是我看到菜谱所需要的原材料,家里基本都有,而且简单好做,正好把前天剩下的一块牛肉干掉。 于是,老老实实地把牛肉顺着纹路切成薄片,规规矩矩地腌了3小时以上。腌料是用姜丝,白糖,酱油,料酒(我用的是这里做菜用的红酒),芝麻油,面粉,盐粉,胡椒调成的,虽然比较败笔地加了蒜末(菜谱里说要用在开炒时,油热了之后爆炒的),但是很入味,炒出来肉质很鲜嫩,不像以前,我总是把肉片炒得很柴。 等到晚上,从冰箱里,拖出来炒时,又快又好。先热油,爆炒切碎的蒜末和酸辣椒,然后加入腌好的牛肉片,炒到八成熟时,加入切成丝的紫苏叶,中火快速翻炒,出锅前加入蚝油翻炒均。 缺点就是不小心,加多了盐,有些咸,尤其是紫苏叶不吃盐,害得我俩一直喝水。幸好,炒得另一个菜不咸,可以中和一点。因为太好吃,我吃了一大碗饭,我俩把锅里的米饭全吃了。 真想不到,紫苏可以做出如此多的美味,比如紫苏鱼,紫苏爆田螺,紫苏焖鸭,紫苏羊肉等等。等有时间,一一试来。
予人玫瑰 手有余香
Posted in 圣诞礼物——52道新菜, 岁月如歌 on April 18, 2013 | Leave a Comment »
从今天开始,我终于决定迈出这一坚定的步伐,每当我开始尝试做一新菜时,我都尽量写一篇文章而纪念我为克服厌食,为了爱自己爱他人而做出的一点一滴的努力。 引子 每年给先生的圣诞礼物,都会让我费尽脑汁。一方面,在中国的时候,我连生日都不过的,很少像国外这样,把礼物的情意看得这般隆重。每逢圣诞节,便一家人都要精心准备,圣诞节前夕都要大张旗鼓地,理直气壮地花钱,大钱小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精神,也能给对方带来惊喜。另一方面,我真的有些懒惰,甚至会有老夫老妻,不必穷讲究,不必高花招的消极想法。最省事的方法,便是直接了当地问:今年你最想要什么呢?再聪明一点,可以平时留神,旁敲侧击。比如,我曾经收到一沓折纸,就是因为我在与家人玩折纸时,被误认为,我对折纸有点无穷无尽的兴趣。 但是,每年我都会收到无数的惊喜。无论感恩也好,近墨者黑也好,总之,我今年开始处心积虑地要送他一个惊喜。可是,很多时候,他都会说,我什么都有了,都不需要,你就是我最好的礼物。耍尽聪明,旁敲侧击不出来,只好自己开始脑筋。 想到送他健身器材,游泳卡,电影卡,ipad…… 想来想去,找不出更好的礼物。既然有人可以浓墨重彩地承诺以每天做爱作为生日礼物,我为何不能送一份承诺做52道新菜的礼物? 想到有一段时间,因为忙碌,因为懒惰,差点得了厌食症。加上自己一直觉得对烹饪热情不够。所以,一方面为了尽一个主妇之职能,另一方面也为了能让自己好好注意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喜欢吃东西,更健康些。最后,决定送他一张贺卡,卡片上亲手画了一些瓜果蔬菜,写上承诺至少尝试做52道新菜,也就是说每周至少一道新菜。 现在想想,拿送给别人的礼物,来提高生活情趣,还真是让我自己受益匪浅。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个礼物正好切中我的要害,重承诺。那么,为了实现承诺,我就得培养做菜地兴趣耐心。至少,我拿出了考据的本领,搜查菜谱,学习运用新的食材。所以说,这52道新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是对于我来说。 下面这些,是我已经尝试做过的了。 1 西葫芦饼 2 口水鸡 {3 扶桑粥(各种花粥)4 荷叶糯米鸡?} 3 西班牙海鲜饭 迄今做了两次,因为在渡假,假期只有两个星期,而且中间还时不时地想去餐馆吃,实在不愿意铺张浪费,所以没买各式各样的调料,只买了一些必备,做一些简单又好吃的饭菜。 买了现成的海鲜饭混合调料。第一次,用的是半成品的海鲜,palle包,里面有青豆,红彩椒,带壳的皮皮虾,扇贝和蓝哈。查了半天,中文网上海鲜饭的做法,觉得太麻烦。就自己简化了。先倒橄榄油,然后放入洋葱 4 酸笋闷鸭 罐头笋丝, 鸭胸鸭腿皆可,葱,辣椒,盐,很少的油,胡椒,香叶(不用,也不受影响) 5 烤培根卷椰枣 椰枣去核,用半片培根卷住,用牙签固定,烤箱烤20分钟左右。 6 芹菜炒鱿鱼丝 芹菜切片条断,蒜片,用黄油炒鱿鱼丝,嫩滑。 7 西红柿炒烤肠 8 锅踏豆腐 9 鸡肉馅煎藕盖 藕切连刀片,中间填入肉馅,放少量油煎。 10 水煮鱼片 后面,为了方面自我监督,我会写得详尽些。如果那位读者碰巧来到这里,也敬请一并督促。